周鸿祎在江湖有2个知名“标签”,一个是众所周知的“红衣”装束,另一个则是耳熟能详的“我这么倔强的人,早晚会回来的”名言。对于前者,周鸿祎早已将这种着衣风格当成一种生活方式。而在后者方面,周鸿祎本人也确实将360从纽交所带了回来并谋求A股上市——真正做到了“倔强的人,总归要回来”的诺言。
对于周鸿祎力主让360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做法,大多数是人不理解的:一方面,360撤离纽交所回归A股市场的各种成本和代价,很可能让周鸿祎从此成为“负翁”;另一方面,国内市场虽好但要慢慢排队数年(目前IPO排队企业多达500家,但证监会年审企业数仅270家左右)的过程,很可能让360干耗不起。
在这种思维单一的评论中,有人更是断言360一定会选择借壳上市的方法登录资本市场。
周鸿祎这么倔强的人,上市是为了圈钱吗?
单一思维者的分析逻辑是:360回归A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“圈钱”,因此在排队等待数年与借壳上市的选择方面,360一定会选择后一种方式。首先,这种选择对于360的时间成本而言意义重大;其次,借壳上市方法作为近年来资本市场司空见惯的行为,正是大多资本操盘手奉行的“捷径”。基于这样的想法,大多数人都认为360选择借壳上市的决定,错不了。
但是,倔强的周鸿祎并未让大家如愿——他选择了让360排队上市的做法。
这就意味着,360用现实举动给予了阴谋论者一个响亮的耳光,这个耳光除了回应谣传之外,其另一方面的意义则在于宣告了360并不图钱的现状——如果360真的图钱,那么选择借壳上市无疑是最便利的方式。毕竟,从这几年360的营收数据来看,360也委实不像是没钱花了的互联网公司。
那么,360为何要好端端地从纽交所撤退、进而回归国内A股市场呢?
倔强中的情怀:回归A股不借壳上市,有原因!
在2016年某次接受媒体专访时,周鸿祎就360回归A股的话题内容与诸多媒体记者进行了畅谈。
在这次交流过程中,周鸿祎回答360回归A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(360也不造车更不进军房地产),而是为了信息安全。周鸿祎表示,在信息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,情报窃取、信息窥探、网络攻防等等问题已经势不可挡,如果一个国家做不到信息网络安全的话,那么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一定受制于信息安全威胁之中。此前发生的黑客将木马潜伏到证券交易系统并长时间窃取内幕信息、大搞内幕交易,以及黑客入侵美国总统候选人邮箱等等案例,都无一不在说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。
360作为最大的安全公司,如果不能在信息安全方面有所表率,那么这是说不过去的。
因此,承担着亿万网民和国家信息安全方法的技术公司,360有着十分强劲的理由回归A股市场——如果360一直在国外资本市场,那么其投资人势必都是境外基金,这样的安全公司虽然还是从事安全业务,但其资本结构的异同,也势必会引发政府部门、国有银行、外事单位、国防科研院所等机构,以及普通用户的信任感缺失。因此360选择回归A股市场,除了可以让投资者分享科技巨头发展的红利,更有利于参与到国家网络安全建设之中,捍卫国家安全。
心系国家安全与用户的情况下,借壳上市的意义何在?
借壳炒作隐患巨大,A股市场亟须“杀毒”规范
在近年来的资本市场上,浮躁成风、为达资本圈钱而炒作壳资源的现象一直层出不穷。即便在证监会先后修改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》遏止炒作的情况下,大多公司仍然置规则不顾,先后通过“不走寻常路”的借壳方法实现资本市场登录。
但360并未因为资本利益而选择借壳上市,而是以身体力行排队上市的方式变相给A股杀了一回毒,让一直沉迷炒作壳资源的邪风给打回了原形。在整个资本市场充斥着炒作与浮躁风气的今天,360的这个举动对于推进证监会遏制借壳炒作的风口浪尖,无疑有着巨大意义,对360本身来说,这个举动也使得其成为红筹回归A股IPO的引领者。
“红筹回归A股需要不断挤掉炒作的泡沫,他们回来不应该成为割韭菜的代名词,更应该为中国的经济、安全等做出更多的贡献。”知名财经自媒体李德林在赞许360排队IPO的举动时说的这句话,或许更适合正在参与炒作借壳资源的公司聆听。
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中,周鸿祎堪称一朵“奇葩”,这个好战、不委曲求全,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大佬,在他数十年的从业经历中成就了数起成功的商业案例,但同时也将金山、百度、腾讯、小米等一线互联网公司挨个得罪了一遍。
支持他的人认为,他是破坏性创新、不畏垄断挑战的先锋人物,而反对他的人,直接给予了他一个“红衣大炮”的称谓。而对于这个称谓,周鸿祎本人倒也乐于接受,即便在很多需要注意言辞的场合,他的表达仍然充满了直来直去、毫无顾忌。
而今天,周鸿祎可能要摘去这顶帽子了。
互联网之外的另一种“斗士”
三个月前,周鸿祎突然消失在大众视野——微博上几乎见不到他的更新内容,媒体上也鲜有他的报道。而三个月之后的6月18日,周鸿祎突然出现在《小善大爱》第三期节目中,以隐姓埋名的方式去成都探访民间公益,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帮助一些有需求的慈善机构和组织。
从我观看的电视节目内容来看,这起公益节目的参与对周鸿祎的感触是挺大的,他自己都在电视节目里说,当真正面对这些需要切实帮助的残疾人的时候,他才发现个人是无能为力的。而在此前,他信奉的慈善原则是“公益要么就不做,要么就做点大的”。
无论是关爱老兵还是帮助残疾人擦皮鞋,亦或是帮助绘本妈妈走访留守儿童家庭,还是跟随河马3D放映队给孩子们放映3D电影,周鸿祎在7天的公益时间里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,一步一步走入到现实的公益中,这让他最后明白,真正的公益绝不是想当然的,只有亲身去实践,才会知晓其中含义。
在这个短短7天的公益行为中,周鸿祎他反省了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,在亲自为孤寡老兵煮鸡蛋和给留守儿童收拾屋子时,他真实体会到了接近需要帮助的人的力量;在协助河马3D放映队给孩子放映影片时,他体会到了关爱的力量,甚至于在给残疾人擦拭皮鞋时,他体会到了心态的力量。
节目的最后,老周正式公开自己身份,并一口气捐献了73万元(捐助抗战老兵43万、河马3D放映队、心启程互助会的残疾人团体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的公益人绘本妈妈捐一共捐献30万元),而在老周这种义举带来的影响下,众多热心网民也发起了连夜为老兵捐款的举动,并在10小时之内捐款数额就超过10万。
在这些公益行为中,周鸿祎的身份与行业大佬无关、与360董事长无关、与创业导师身份无关,在这些公益行为中,他只是一个普通人,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公益并且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公益。因此,对于这7天的历程来说,周鸿祎不再是过去的那个“斗士”,反而是一个全方面的生活“斗士”。
彪悍与温情:从斗士到平民的改变
在长达66分钟的电视节目中,周鸿祎面对着镜头丝毫没有掩饰他的真性情,比如自己拎包裹上楼的时候,他会说这房子怎么这么破啊,在和绘本妈妈给留守儿童收拾屋子的时候,他会觉得无从下手……但是在最后进行公益捐款的时候,他却是一口气捐献出70多万(并且表示今后仍会继续)。
面对镜头,他也有挫败感,也会感到很多东西无能为力,在帮助河马放映队的时候,他不知道如何去维持孩子们的秩序,在面对抗战老兵的生活料理方面,他也不知道如何面对……这些在他不熟悉也无能为力的事情面前,他也深知真正的公益不是想当然的,只有亲自去实践了,才会知晓其中的不易。
不过,在这7天旅程之中沉淀下来的结果,是周鸿祎学会了反思、反省,以及人性方面的感触。
过去的他,口若悬河话如炮竹,丝毫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机会;在他的世界里,攻击是防御的最好方式;在他所坚持的原则里,表达真实需求是自己的生活方式,无论做产品还是将360带上资本市场,他都一直在用周氏风格践行他的方式。
然而,目前的周鸿祎,变了。
理性、温和、人性,几乎逐一代替了过去的他的交往原则,在过去闭关的三个月时间里,他反思并且号召360员工学校小米的营销;在公司市场与政府关系维护方面,他招来了前国家质监局新闻发言人陈熙同,在革新用人理念方面,他大胆启用90后新人。在公司治理与发展方面,他认为“360要把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好,要克制住很多诱惑,很多热闹的事不要跟着插一杠子,不要做到四处出击,那样什么都收获不到。”
这些理性和平和的方式,对于这个43岁的男人来说,或许才是最适合他目前的生活方式。
过去在行业间里呼风唤雨、横行无忌的周鸿祎,历经了与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百度和小米的战争之后,生活于他而言已经不再有太多的战斗意味,反而是一种沉淀在时间里的真实。加之轻松将360做到百亿美金市值之后,功名、财富和战斗,对于此时的周鸿祎来说已经无所谓。
所以,历经了商场与时间洗礼之后的周鸿祎,改变了过去的自己,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因素,在平和与朴实的生活方式面前,他更像是一个平民,对工作和世界充满了热爱。
或许,这才是真实的周鸿祎。
–完–
(作者简介:朱翊,80后生人,互联网媒体人、知名博客作者,长期混迹于互联网圈,参与过多起商业公关和市场营销执行工作,信仰互联网,长期关注中文互联网商业趋势及案例研究,现从事公关传播与创新营销工作。个人微信号:izhuyi;个人公众平台帐号:zhuyiweixin)
———我的说明线———-
我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、网易云阅读、网易新闻、今日头条等平台,直接搜索我名字“朱翊”即可订阅。我所撰写的文章都是我个人观点,欢迎交流与探讨。